•育兒喃喃•
《關於好好吃飯—學步期、內在需求》
孩子要如何才可以好好吃飯,
是我們家前一陣子所面臨的棘手課題
在Pomi副食品開始到13個月大這時期,
她是可以好好的坐在餐椅上用餐的
即便一起到法式餐廳用餐,
也能好好的待完全程。
就在開始進入學步期,
沒有一天可以好好用餐。
直到1.5歲,
才又開始可以自己坐著好好用餐。
從孩子開始副食品,
我們跟很多父母一樣,
預備好用餐環境、沒有電視、沒有玩具
不吃就收走,請等下一餐,無點心
而外出用餐時,就到外面調整情緒
但是,
為什麼這些到了「學步期」就都不管用了呢?
因為孩子從嬰兒時期的「本我」,
到此階段的「自我」,
持續的動作發展,
使得他們可以藉由腳的移動,
擴大他們的範圍,
手的觸摸也相較有更深的體會,
引領著意識進入「自我」階段。
而我們在這期間,
依然維持合適的用餐環境
(有限制的自由)
而改變的地方則是,
「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為優先。
要走啊、跑啊、探索啊,就去吧!
肚子餓了怎麼辦?
食物依然是正餐,不會有零食點心
自由是人類都渴求的,
沒有人天生就喜歡被規範,
孩子會反抗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自由不能沒有紀律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有限制的自由
經過三四個月時間後,
又可以好好自己坐著吃飯了。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已滿足了內在需求,
成就內心深處一股有創造意義的渴望,
這也是在幫助他們心智發展的一部分。
#順應孩子的內在需求
有時候不是我們成人哪裡做錯,
也不是孩子怎麼越大越不聽話,
而是這些都是生命演化必然的過程。
#每個孩子的內在需求與敏感期都不太一定
有時候,育兒的路上,
需要等候一段煎熬的過程,
才能花開的美麗且長久。
#教養不是對付孩子也不是責備大人
後記:
錄到途中沒電